(1)采用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与已有成果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现势性较强的后时相DOM;
多源即多种遥感影像数据源,有GeoEye-1、QuickBird 、WorldView-1、WorldView-2、Pleiades-1、IKONOS、天绘一号、遥感二号、SPOT5、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IRS-P5、RapidEye、遥感八号、HJ-1/2星等;多尺度遥感数据即为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包括一类区(如GeoEye-1、QuickBird 、WorldView)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全色+多光谱)遥感数据;二类区(如SPOT5、天绘一号)采用 2.5米分辨率(全色+多光谱)遥感数据;三类区(如遥感二号)采用国产 2米分辨率全色遥感数据以及(如RapidEye)5米左右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四类区采用国产5米分辨率遥感数据。已有成果资料包括项目组织实施方下发的基础底图(第二次调查底图)、行政界线、DEM高程数据以及前时相DOM数据。
1)检查、分析、处理遥感监测工作区内的遥感数据和基础底图、前时相DOM、下发的高程数据以及2013年度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主要检查工作区内的原始遥感数据重叠度是否满足要求、云雪量是否超过10%或覆盖城乡结合部及公路两侧等重点地区;基础底图是否完整以及文件是否损坏等情况;高程数据是否存在影响纠正精度的异常值等情况;前时相DOM是否在本年度下发的行政界线内,是否存在文件损坏等情况;2013年度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文件损坏等情况。
2)从基础底图上采集纠正控制点,结合高程数据,正射纠正全色遥感数据,再将多光谱遥感数据与之配准、融合,或直接正射纠正多波段合成数据。镶嵌、裁切制作模拟自然真彩色的县级辖区各类采样间隔DOM。
纠正控制点选取一般每景数量控制在15-25个之间,山地适当增加部分控制点,相邻景的重叠区选取不少于3个公共点;全色与多光谱数据配准时其配准精度误差为平地中误差控制在1个像素内,山地、高山地控制在2个像素内。
(2)利用成熟软件,根据前后时相影像数据以及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发现和提取变化信息,勾绘遥感监测图斑;
图斑提取原则是以前后时相遥感影像为依据,在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属性为非建设用地和“批而未用”土地图斑范围内,分别提取2013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和已建设的图斑;套合往年地方上报“临时用地”图斑,核实临时用地是否已拆除。
(3)根据项目任务下发数据情况进行有序生产,按照“下发一批,完成一批,提交一批”的原则进行任务生产。
每批次成果除镶嵌块文件要求提交累计或替换后最新结果外,其余成果仅提交该批次新增部分,包括后批次影像中两批次重叠区域沿镶嵌线裁切后新增部分及该部分新增图斑。如果前一批次成果监理检查通过前,后批次任务下达,则及时向数据组反映是否可以修改任务书,将前后两批次任务合并开展。
(4)成果整理并提交数据成果和报告。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整理数据成果并按照任务书要求日期提交批次成果数据;待批次成果完全合格后提交最终数据成果以及相应报告成果;提交的最终数据成果包括:县级及以上行政界线、遥感监测图斑、后时相DOM、后时相镶嵌块信息文件。报告成果包括实施方案、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决算报告以及涉密数据销毁报告。
2.2 总体技术流程
(1)基础资料准备检查。对下发的原始影像、基础底图、高程数据、前时相DOM、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收集,并检查基础底图、前时相DOM以及分析原始影像数据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2)从基础底图上采集纠正控制点,结合高程数据,正射纠正全色遥感数据,再将多光谱遥感数据与之配准、融合,或直接正射纠正多波段合成数据。镶嵌、裁切制作模拟自然真彩色的县级辖区各类采样间隔DOM;
(3)在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属性为非建设用地和“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利用2013年DOM数据对比2012年DOM进行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提取;套合往年地方上报“临时用地”图斑,核实临时用地是否拆除;
(4)按照统一图斑编号原则进行成果整理上交监理检查;
(5)监理检查通过后,根据统一标准进行提交最终成果数据。
2.3 总体技术路线图
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图像处理技术、GIS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特点,充分利用3S新技术优势,通过纠正、配准、融合等图像处理过程,制作2013年度DOM。以变化信息自动发现技术辅助人工提取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及时、准确的获取监测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为变更调查、卫片执法检查以及土地管理等提供可靠、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